序言
從中學時更頻繁地思考這個世界開始,我就常常感到絕望和抑鬱。這些情緒讓我更難以平靜,難以像其他人那樣對這個世界提起信心,也就會陷入一種泥沼般的境地。這個文章記錄了我對絕望的分析,以及一些自救的嘗試。時至今日,我相信我對這種情緒的理解已經到了盡頭,不會再有什麼新的進展了。
由於每個人感覺到的絕望可能是不一樣的,我想最先闡述的是我絕望的原因,如果這些原因和讀者的感受是不吻合的,那麼我的經驗大致上也是無價值的,也就不需要再看下去了。
對我來說,絕望可以分成三個因素來作為分析的典型。
第一個是無力。為什麼這個世界有這麼多的不好和讓人難過的事?為什麼人們都在承受一些莫須有的痛苦?為什麼我完全無法把世界變得更理想,或者僅僅是讓自己輕鬆一點?
第二個是迷茫。為什麼我們常常搞不懂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以至於根本找不到一條可以堅信的正確的路?為什麼我們想要的東西時常改變,即使是快樂也會伴隨空虛?
第三個是孤獨。為什麼我們會害怕與眾不同?我們是不是應該改變自己的形狀來適應這個社會?生來就無法與他人融洽的話,我的出生是錯誤的嗎?
觀察可以看出,這三個因素其實是相互混雜而不能獨立分割的,事實上它們都是同一種矛盾的體現,即是人內心的不同種類的感性情緒的衝突。我在後文中也不會過於強調這樣的分類,但是我們會進一步去探索人類的一些本能的感性情緒,這些例子是非常好的引子。
那麼,開始吧。
自由論
我們最先要迎來的就是自由的議題,這裡說的是從不同選項中選擇的自由。當我們面前有多個可能性,我們可以選擇一種而放棄其他的。我們可以想象沒有自由的樣子嗎?那便會是我們面前永遠只有一種可能性,我們的行為將變成和機器無異。
而同時,由於選擇之間存在差異,人們希望做出能更好滿足自己需要的選擇,而不是隨便選一個。於是選擇變成了一個心智過程,人們會分析自己的需要和比對不同選項的結果,這個過程需要知識的參與。如果一個人猶豫不決,我們可以認為是他的知識不足以分析這些選項。而最理想的情況是一個人總能判斷出而選擇最優的選項,如果他擁有足夠的知識,這樣他所獲得的收益就是最大的。
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中,自由其實代表著一種無法逃脫的宿命,為了更好地服務自己,我們永遠在追求更優的選擇,因此我們也有提升自身知識的傾向。自由代表的既是一種人類本身的不完美性,也是一種可以追求完美的機會。
自由的另一個性質就是,人類必須為選擇做出犧牲。這是因為時間只會單線地流動,人不能同時選擇兩個想要的選項,必須以一個為代價選擇另一個,這個過程也不可以重新來過。這意味著,人的一生中放棄掉的可能性必然比選擇而得到的多。放棄可能性並不一定代表壞事,因為如果人已經選擇了所有可能中最好的,那麼放棄掉別的也沒有什麼可抱怨的。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這些被放棄的可能性依舊是可以構想的,也可以是有價值的,這會導致理想和現實的落差。
感性需求的性質
我們現在將要開始研究人類的感性需求,這些感性需求是通過觀察總結得來的現象,並沒有什麼理論規定人類一定會有這些感性需求。每個人也可以有不同的感性需求,我們可以把一個個體想象成一組感性需求的集合,這也構成了此人的性格。
有一些感性需求可以認為是普適的,比如人類喜歡飽腹感,而另外一些是非普適的。一個非普適的例子是,有些人如我會對做出正確的決定很執著,我們寧願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其他人看來完全是不值得地,去滿足自己對正確決定的慾望。
我們接著要提出一個假設,對抗感性需求會導致痛苦。當我有了追求完美的感性需求,即使我知道花費時間糾結是不划算的,而且我確實選擇不去糾結而快速決定,對於做出的不完美的決定我一樣會感到痛苦。
這意味著,如果我有兩個衝突的感性需求,例如追求完美和節省時間,我將會不可避免地感到痛苦。
因此,要減少痛苦,我們需要避免感性需求的衝突。有兩種方式可以嘗試,降低被放棄的感性需求的程度,或者反向去增加被選擇的感性需求的強度。這裡涉及到的假設是,快樂可以蓋過痛苦,而我們能從滿足感性需求中獲得快樂,所以當我們獲得的快樂越大,痛苦就相對減少了。
從追求完美這個例子中,我們還可以發現,人對於感性需求的估值是會隨時間變化的。在做決定的時候,追求完美的估值會高,所以我浪費了很多時間,但是之後我覺得節省時間做其他事的估值才高,於是我會有悔恨的情緒。
這個現象導致我們更難去做出正確的選擇,因為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甚至根本無法預見到未來感性需求會如何變化,這也是我們會感覺到空虛的原因。更壞的情況是,我們可能會搞不懂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如果我們沒有把這種變化列入考慮。
感性需求的來源對於我們的分析並不重要,儘管我認同它們應當都有生物學上的基礎。我們更關心的是,我們可不可以添加或者去除一個需求?這決定了我們可不可以修正感性需求的衝突。
有一種值得討論的來源是習慣,人類有沿襲習慣的需求。我們假定人們可以學習一種推理方式,來幫他們做出選擇,也就是常說的思維定式。當思維定式被建立之後,人們不會輕易改變它,思維定式也可以影響人類對感性需求的感知,例如國民可以被民族主義教育改變,而因某些事物感到榮耀。於是,我們看到了一種修改感性需求的可能性。
和絕望密切相關的感性需求
接下來我們要研究的就是導致我們上面說過的絕望的因素的感性需求。
最先要提到的就是同情心導致我們希望世界上少一些苦難,而世界不好的現狀會壓抑這種需求。同情心是一種非常不利的性質,因為他會無端增加一個人的痛苦,把其他人的痛苦一併包攬到自己身上。但是同情心同時也有好的一面,因為同情心強烈的人同時也可以感受到他人的快樂。
孤獨感相關的感性需求則比較模糊,我們明確知道的是人會希望被喜歡,同時人會對同類有好感。但是是什麼支撐一個人去選擇與眾不同的方式呢?我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
孤獨者是不是一定會因為感性需求的衝突而感到痛苦呢?我認為不一定,因為當兩個很合得來的孤獨者相遇時,他們會感到更強烈的快樂。但是我必須指出這不是必然可以發生的,他可能會需要改變自己去做很多妥協,這將會帶來痛苦。
這些需求的衝突,還有上面說的自由的性質,需求的多變,導致了我們的絕望,而且程度會隨著這些問題的程度增加。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建立新的可以補償這些痛苦的方法,我們就會活得很痛苦,會明顯地感覺到活著痛苦比快樂多。
浪漫
浪漫是一種非常特殊而複雜的感性需求,之所以我要提出,是因為他對解決絕望非常重要。我們依舊很難以得出浪漫的準確定義,因此我們只能從側面去觀察它。
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是,人們對激烈的情緒有喜好。當人們愛的時候,人們喜歡用浪漫來形容激烈的愛。人們不喜歡保守、平淡而缺少激情的愛。而同時,悲傷也可以使人愉悅,就像人們會希望去觀看悲劇,痛苦也有可能會讓人感覺到愉悅。
我認為浪漫可以總結為一種對中立和理性的反叛。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感覺到強烈的浪漫的感受,但是從我自身的體驗,浪漫的感受力和同情心的程度是正相關的。浪漫的一個性質是,它可以通過想象得到,就像人可以從藝術作品中感受到浪漫。如果對浪漫敏感,人就擁有了在虛構世界上寄託情感的基礎,而獲得幾乎不受物理世界限制的快樂。
浪漫還相當於是一種創造意義的過程,而創造意義在現實世界是非常常見的,例如一個人去登山,本質上登山不能帶來直接的快感,這種快感也明顯不是普適的,但是登山者可以通過想象為登山的行為創造出意義,這就是一種浪漫的實例。
神
神也是一個很典型的創造意義的例子,而且相當有趣。神是人想象出來的完美的偶像,他可以自由地愛他的神,也可以想象自己被神愛,這是對孤獨的一種緩解。由於神是虛構的,所以神永遠不會背叛人類,因此對神的愛也是可以無保留的,相當於一種最大化浪漫的做法。
人同樣是有原罪的,人衝突的感性需求即是一種無法解脫的原罪。
因此,信神的人應該說是幸福的,他們已經有了一些緩解絕望的方法。但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否也可以用類似的方式自救呢?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需要從個人的角度去探索。
想象世界
我一直在倡導在想象世界裡找尋慰藉,這是不是一種對現實世界的逃避呢?我認為人類逃避現實世界是一種趨勢,因為現實世界有太多的限制,如果把價值都寄託在現實世界的所得,失望的概率會非常大。而只有來自自身內部,想象世界的價值是可靠的,而且不容易被社會帶偏的。
另外這個觀點還可以被另一種方式論證,如果人類已經可以擁有腦機接口,是不是人類可以永遠呆在一個他們認為更舒適的理想世界?這時候現實世界已經不重要了。如果我們可以有虛擬世界,為何不假裝我們已經有了?這個世界已經完全可以通過想象到達。